輕鬆找到你的咖啡風味偏好!

從烘焙度的角度揭開與咖啡味道酸或苦的關係,雖然苦味和酸味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指標,但如果只以此為判斷標準的話,還是很難遇到自己喜歡的“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因此,今天特別介紹用四個像限來表示味道的判定標準“味道判定表”。參考這四個像限,讓大家把握咖啡的味道,並能高效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本來,咖啡有專業人士使用的各種各樣的指標(比如杯測表),但是這裡將盡量使用人們都能理解的味道表現形式,以便大家更容易抓住味道。為了了解自己喜歡的味道,你可以以此作參考,將其當作“味道的路標”來活用。對咖啡味道有很大影響的是“烘焙程度”,極端地說,烘焙程度會決定咖啡是變苦還是變酸。苦和酸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味道表現形式,至少和“這咖啡有茉莉花的香味”這種表現形式相比,是客觀上更容易判斷的指標。“清凜”的定義是酸味值和濃度都高,“濃郁”是苦味值和濃度都高,“清爽”是酸味值和濃度都低,“醇厚”是苦味值和濃度都低。

也就是說,根據酸味和苦味與濃度高低的不同組合,產生的餘味會發生變化。例如,喜歡餘味濃郁的咖啡的人,有必要瞄準B周邊來調整咖啡的口味。具體來說,要選擇烘焙程度深(=苦味)的豆子,而且顆粒要細(= 濃度高),這樣的話,就可以更加接近餘味濃郁的咖啡了。正如前面所說明的那樣,根據生產國、品種等六個要素的不同,味道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追根究底,可以根據喜歡何種程度的“清凜”“濃郁”“清爽”“醇厚”的口感來做區分。也就是說,用這四種餘味來作味道的判定基準比較方便。為了邂逅自己喜歡的咖啡,最重要的是,要將自己喜歡的味道語言化。為此,這裡將以大家所熟悉的常見的表現形式作為基礎味道的指標,從而找到自己喜歡的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

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口味偏好?

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去找幾家出品品質高的咖啡館,親自去試,親自去喝兩個烘焙度差異大的咖啡,建議淺烘焙的和深焙的咖啡同時嘗試,並且不要只在一家咖啡館喝,而是多個咖啡館多嘗試。多個不同的烘焙度試出來以後,就可以簡單的知道自己的喜好。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明確你找到的咖啡館的咖啡品質要好,也就是要去問咖啡師這個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如果找的咖啡館不對,那可能會被帶偏,多走冤枉路。如果當地沒有出品好的咖啡館,也不想去嘗試,那可以從淺焙和深焙的風味特色上去嘗試。一般淺烘焙的咖啡酸感明顯,花果香氣突出,味道豐富度高。根據我多年對鯨魚家成員的培訓經驗來看,如果你平時喜歡吃各種水果,喜歡買花,聞各種不同的氣味,感受不同的味道,對非常酸的水果或者是食物的耐受度高,比如生吃檸檬這些都可以接受的話呢,那麼在烘焙度的選擇上,建議選擇淺焙花香的豆子。但是也還有一些例外,比如我們家有一些人,對食物本身的風味有追求,不喜歡吃各種添加香精、奶精、或者調味劑勾兌出來的食物的味道,喜歡食物的本味的人呢,他們也會偏向淺焙花香調的豆子。對於小白來說,如果喜歡偏酸淺焙的豆子,建議從埃塞地區開始嘗試,這個產區對小白的風味培養相對友好。對於深烘焙的咖啡,一般是苦味明顯,味道的豐富度不高,主要是苦味的層次變化有特色,口腔觸感上更順滑、厚重有一定的衝擊力。對於喜歡深焙的成員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會喜歡巧克力的苦感或者是順滑感,或者喜歡有一定質感的食物,比如像麥芽糖,焦糖這些食物,對於苦的食物的容忍度很高,像我們家某些人吃苦瓜或者是吃100%的苦巧克力都不覺得怎麼苦,這樣的人呢,就比較喜歡中深焙的咖啡豆。再有就是,年紀偏大,對味道的濃度需求偏高的人,也會喜歡深焙的咖啡多一些。對於小白來說,如果喜歡偏苦的咖啡風味,建議從哥倫比亞地區開始嘗試。另外如果你之前有喝茶或者是喝酒的相關經驗,並且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那麼你可以把自己之前的茶或者酒的基本味道的經驗拿來參考,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多少有些共通之處。以上這些,可以幫助小白初步找到自己的偏好,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選特別深焙,都出油了的豆子去嘗試,尤其是像星巴克或者是Costa這類深焙的豆子,他們的極深焙是為了長期的品控保存或者出品,並不是追求咖啡風味是不是好喝。如果不是某些特別的風味偏好,比如偏愛焦糊的味道,不建議嘗試喝這些,不管什麼豆子,到了深焙的烘焙度,實際上是沒什麼咖啡風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