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識家 手沖小學堂 手沖達人必備的咖啡品種常識

手沖達人必備的咖啡品種常識

An educational and detailed scene showcasing various coffee varieties and their origins The image highlights famous coffee varieties like Typica Bou

一杯好咖啡的決定因素中,70%來自於內在即豆子質量,而豆子的質量關鍵在品種,好品種在適合的微型氣候環境生長發育開花結果,在採收後經過恰當的後製處理(水洗/日曬/半水洗/蜜處理等),即成就好豆子,這就是為什麼在同個產區同樣處理方式下,瑰夏會比卡杜拉的貴的原因。今天咱們就追根溯源,來全面了解下咖啡的品種,也為以後選購咖啡豆做些參考。咖啡樹是茜草科咖啡屬的開花植物,目前約有120 種,體態從小型灌木到18 米的高樹不等。野生咖啡屬物種毫無規律地生長於熱帶地區,至今仍不斷有人發現全新的物種。嚴格來說,咖啡屬只有兩大物種經人工栽培用於生產咖啡:阿拉比卡種咖啡(Arabica )和卡尼弗拉種咖啡(英文Canephora,通常被稱作“羅布斯塔咖啡”)。

人工栽種的咖啡樹起源於埃塞俄比亞,這一稱為鐵皮卡(Typica,也有寫”帝比卡“)的品種直到今日仍被廣泛種植;另外還有許多現存品種,像一些自然突變的品種及其他的雜交品種。有一些品種具有明確的風味特徵,有些則因生長環境細微的風土條件(terroir)、栽種方式或生豆精製處理方式等因素產生不同的風味特徵。

鐵皮卡(Typica)
這個品種被認為是所有咖啡變種或基因篩選的原型。荷蘭是第一個將咖啡傳播到世界各地並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國家,鐵皮卡就是當時的咖啡品種。鐵皮卡的果實通常是紅色的,杯中風味表現也很突出,不過果實產量比其他品種少。世界各咖啡生產國中仍有不少地區種植鐵皮卡,因此它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字,如克里奧羅(Criollo)、蘇門答臘( Sumatra)及阿拉畢戈(Arabigo)。
波旁(Bourbon)
這是在留尼旺島(The Island of Réunion,當時稱波旁)由鐵皮卡自然突變後得到的品種,果實產量比鐵皮卡略多。許多從事精品咖啡行業的專業人士認為波旁有一股獨特的甜味,因此它常在比賽中得獎,風味令人愉悅。咖啡果實有幾種顏色:紅果皮、黃果皮,有時還可看到橘果皮。過去隨處可見波旁的踪跡,但當時的消費市場尚未成熟到願意付出較多金錢來獎勵產量較低、質量卻較高的咖啡,因此波旁在許多生產國中一度被其他產量更高的品種取代。
蒙多諾沃(Mundo Novo)
鐵皮卡及波旁的自然雜交品種,20世紀40年代發現於巴西,以當地地名命名。蒙多諾沃(也有叫“新世界”)因相對較高的果實產量、較強的體質及較佳的抗病性而被廣泛栽植;此外它還能適應巴西通常達到1 000~1 200米的海拔高度。
卡杜拉(Caturra)
1937年發現於巴西的波旁突變種。果實產量較高,但如果果實產量超過植物負荷的限度,就會把枝乾壓垮而枯萎。良好的農園管理方式可以避免出現這樣的情形。卡杜拉品種在哥倫比亞及中美洲特別受歡迎,在巴西也頗為常見。杯中風味表現普遍被認為很優秀,但隨海拔上升而質量提升,產量則隨之遞減。卡杜拉有紅色及黃色果皮兩種不同的形態,高度在各品種中屬於較低矮的,有時會以“侏儒品種”或“半侏儒品種”稱呼,而其受歡迎的主因是人工採收較為方便。
卡杜艾(Catuai)
20世紀50~60年代由巴西的農藝研究機構(Instituto Agronomico do Campinas)栽培的卡杜拉及蒙多諾沃的雜交品種。主要為了結合卡杜拉的“侏儒”基因與蒙多諾沃的高產量和抗病性。卡杜艾與卡杜拉一樣,都有紅色及黃色果皮的品種。
馬拉戈日皮(Maragogype)
馬拉戈日皮是鐵皮卡變種中較容易辨認的品種之一,最先發現於巴西。馬拉戈日皮十分有名,外形也十分討喜,主要因為其豆體巨大得不尋常,樹葉也較一般品種寬大,不過果實產量相對較少。因為巨大的豆體而有“象豆”(Elephant Bean)的別名。通常是紅色果皮。

SL–28
20世紀30年代,在位於肯尼亞的斯科特實驗室(Scott Laboratories)中由坦桑尼亞的一種耐旱品種選育出來。果實成熟時呈紅色,種子較一般品種略大。人們認為它可以製作出具有明顯水果風味的咖啡,通常以黑醋栗的味道來形容。SL–28十分容易感染葉銹病,較適於在高海拔地區種植。
SL–34
此品種由法國傳教士波旁(French Mission Bourbon)選育,自波旁島(留尼旺島)被帶進非洲,一開始出現在坦桑尼亞,稍後才被引進肯尼亞。它具有明顯的水果風味,不過一般認為風味略遜於SL–28。它對葉銹病抵抗力也很弱,為紅色果皮。
瑰夏(Geisha/Gesha)
瑰夏的英文正確拼寫方式目前還有爭議,但普遍來說較多人使用的是Geisha。今天種植於巴拿馬境內的瑰夏是從哥斯達黎加引進的,但一般認為源頭是埃塞俄比亞西部一個名為Gesha的小鎮。人們認為這個品種可以製作出帶有特別芳香的花朵風味咖啡,近年來因市場需求度高而價格暴漲。2004年,巴拿馬的翡翠莊園(Hacienda La Esmer-alda)以瑰夏獲得咖啡豆競賽冠軍,自此它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歡迎。這批咖啡豆因風味過於獨特,在當時令人難以置信地達到每磅21美元的創紀錄的競標價格,直到2006年和2007年才被打破,以每磅130美元收官,比商業咖啡的成交金額高出近百倍!這鼓勵了許多中美洲及南美洲的莊園爭相栽種瑰夏。
帕卡斯(Pacas)
帕卡斯是波旁的自然突變種,於1949年在薩爾瓦多被帕卡斯家族發現。帕卡斯品種的果皮為紅色,它較低矮的樹叢有利於人工採收。風味普遍認為近似波旁,屬於較討喜的類型。
薇拉· 薩奇(Villa Sarchi)
在哥斯達黎加的小鎮被發現,並因此得名,是波旁的另一個自然突變種,與帕卡斯一樣有著“侏儒般”的低矮樹叢。目前已被培育成產量極高的咖啡品種,風味表現也非常優異。紅色果皮。
帕卡馬拉(Pacamara)
1958年在薩爾瓦多人工培育出的混血品種,雙親為帕卡斯和馬拉戈日皮。與馬拉戈日皮一樣具有較大的葉片、果實及種子,風味也有許多明顯、優質的獨特屬性,嘗起來有類似巧克力和水果的風味,但也可能帶著較不討喜的草本、洋蔥般的風味。紅色果皮。

肯特(Kent)
因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的一項選種計劃中一位咖啡農的姓氏而得名,為提高抵抗葉銹病能力而培育出的品種,但倘若遇上突變的葉銹病,可能也難以倖免。
S795
也是在印度培育出的品種,由肯特和S288雜交,是較早被選育、具有抵抗葉銹病能力的品種,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被廣泛種植,不過現在人們認為它可能已逐漸失去抗病力。
野生阿拉比卡品類 (Wild Arabica Varieties)
之前介紹的所有品種基因相似度極高,因為它們幾乎都源自單一品種鐵皮卡。不過許多生長在埃塞俄比亞的咖啡樹都不是人工選育的品種,而是原生的品類(heirloom varieties),可能由不同的樹種或品類之間自然雜交繁衍形成。目前尚未有充足的研究能把所有野生品種分門別類,更別說探究這些野生品種的基因多元性及風味表現上的差異了。

當然,除了以上介紹的這些咖啡品種,近幾年也不斷有新晉品種,有機會拿到生豆的,我們也會通過本公眾號介紹給大家,歡迎在阿啡的店下單品鑑,一起探索精品咖啡世界的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