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

咖啡是作為時尚與美味的代表,受到了無數美女的青睞,但是,飲用咖啡如果不講究時間,反而會會讓身體造成傷害。咖啡含有咖啡因,進入體內後會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因而消除睡意、改善血液循環,身體也感覺暖和起來,不覺得疲勞,所以有“提神” 效果。但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興奮,對食慾卻有負面作用,亦即食慾會減低,因此在餐前喝咖啡會不想吃東西。另外,由於胃部受到刺激而胃液分泌增加,刺激空胃,對胃潰瘍等患者不利。這可以說是咖啡的副作用。但是在餐後飲用,則因為胃液分泌會增加,所以對消化有幫助。因此在餐後飲用就絕對沒有問題。有人認為加點牛奶飲用可以緩和其刺激作用,但是,少量牛奶到底能發生多少中和咖啡因的作用,除非是一半牛奶一半咖啡,調成咖啡牛奶或牛奶咖啡,或許有點效果。譬如早餐時喝的咖啡牛奶,由於牛奶比咖啡多,雖然空胃飲用,仍有緩和胃液的作用。最理想是吃過飯後再喝。好處之一是預防過敏症發作。由於過敏系副交感神經興奮而引起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如果能促使交感神經興奮,抑制副交感神經,就有助於防止發作。尤其嚴重的過敏症患者,一些輕微的誘因即可引起身體不適,加上心理上對過敏的恐懼,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建議利用咖啡因的長處,在過敏症、氣喘即將要發作時(患者自己感覺得到)預先喝杯咖啡,頗有預防作用。這除了咖啡因的興奮功效外,患者心理上有“已經喝了咖啡”的安全感,也比較不會發作。當然,再好的東西,也要“適可而止”。否則不管餐前餐後飲用,過量咖啡因都會發生心悸亢進(心臟跳得很厲害),甚至精神恍惚、走路重心不穩等副作用。原則上,咖啡以一天二至三杯為宜,如喝到四、五杯,大部分的人即會感覺惡心,所以要小心。原則上,不管那一種刺激性飲料均以每天不超過三杯為佳。  

淺析咖啡文化

       如果說,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那麼,咖啡就是西方文明的精華。一杯好咖啡,初次不會懂它的味道。一旦懂了,就縈繞在心頭多年難以忘懷。
       咖啡的來源已無從稽考。諸多傳說之一指咖啡原產地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也有說法是由於一場野火,燒毀了一片咖啡林,燒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圍居民的注意。非洲大地部落戰爭頻繁,當地土著將咖啡的果實磨碎,與動物脂肪混合做成”神丹”。在當時在這”神丹”極其珍貴和神秘,土著們認為人吃了之後表現出來的亢奮狂熱,是天神賜予部落的力量,咀嚼這種植物果實以提神,後來烘烤磨碎摻入麵粉做成麵包,所以只有那些出征打仗的戰士們才有資格享用。
       咖啡最初是作為牧師和醫生的藥物,直到11世紀左右,咖啡飲料才誕生。13世紀埃塞俄比亞軍隊入侵也門,將戰火和咖啡一起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因為伊斯蘭教義禁止教徒飲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認為這種飲料刺激神經,違反教義,曾一度禁止並關閉咖啡店,但埃及蘇丹認為咖啡不違反教義,因而解禁,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咖啡Coffee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阿拉伯語Qahwa,意思是“植物飲料”。後來,咖啡種植技術和製作方法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不斷地改進完善。
       西元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並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因回教世界嚴禁飲酒,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直到16、17世紀,透過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權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很快地,這種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氣迷魅的黑色飲料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爭相競逐,咖啡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產生了“黑色金子”的稱號,並且在接下來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藉由海運的傳播,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慢慢形成了熱情洋溢、簡潔自由的西方咖啡文化。
       法國人最喜歡點一杯咖啡慢慢品,花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體驗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咖啡,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中,積澱了深厚的底蘊,它以水滴石穿般的溫柔,慢慢改變著人的心靈.初嚐一口的苦,慢慢回味的甜,人生如此,生活如是,咖啡用一種寧靜的態度,宣告著古老哲學的精神。
       咖啡適合一個人,親手研磨沖調,從頭到尾,不假他人之手。在午後的陽光下,或纏綿的小雨裡,隔著窗慢慢細品,歡欣也好,悲傷也罷,咖啡總能在你輕攪慢品中,悄悄平復你的心境。學做咖啡,苦甜自知,是一種境界的修煉,在苦與甜中品味生活,慢慢地飲,在紛繁眾生里尋回初心,簡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