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一生經歷了許多環節,從種植、收割、處理、篩選、晾曬、烘焙、磨粉到最後的萃取,控制咖啡的製作過程中影響它的因素很多,每個環節都會對咖啡的味道產生影響,而造成味道微妙的原因又有多種。包括種植地的海拔、氣候條件、咖啡豆的品種、收割方法、處理過程以及最終的烘焙和萃取方法等等,小編今天來跟大家主要探討影響咖啡味道的些許因素,每個環節都可以透過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調整和優化,以達到最終的美妙享受。
咖啡豆的烘焙對味道的影響
在烘焙的早期階段,咖啡豆會失去水分並開始變色。隨著溫度的升高,豆子內部開始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包括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和焦糖化(caramelization),這些反應會釋放出各種香氣和風味化合物。這階段通常稱為「第一爆裂」,此時咖啡豆會發出類似爆米花的聲音。
繼續加熱後,咖啡豆會進入「第二爆裂」,這階段的化學反應更為激烈,豆子的顏色也會變得更深。烘焙師需要精確地判斷何時停止加熱,以根據豆子的品種和所需的風味來選擇烘焙的程度,溫度越高,烘焙時間越長,咖啡豆中的化學物質變化越多,最終的風味也就越濃烈和複雜。
烘焙程度一般分為淺,中,深,重四個程度,較淺的烘焙可以明顯的表現咖啡的酸度,較深的烘焙會更進一步發掘咖啡的甘味以及更深的味道,同時隨著烘焙度的加深,其酸味會更多的喪失,苦味會更多生成,而到了最深度法式烘焙則是只有苦味沒有酸味的碳化豆。
咖啡烘焙-輕度烘焙 Light Roast
保留了更多的原豆特性,包括果酸和花香,因為烘焙程度較低,豆子的顏色偏淺,酸度顯著,通常帶有明亮的口感,適合品味單一產地的獨特風味,淺烘焙的咖啡最適合用於手沖或濾紙沖泡方式,可以更好的展現複雜風味層次。
咖啡烘焙-中度烘焙 Medium Roast
風味更平衡,酸味與苦味較為均衡,香氣與味道中帶有更多焦糖與果仁的味道,咖啡的甜味和濃鬱度開始顯現,這是最常見的烘焙程度,適合日常飲用,中烘焙的咖啡適合大多數常規沖泡方法,包括自動滴漏咖啡機和法式濾壓壺。
咖啡烘焙-深度烘焙 Dark Roast
豆子被烘至更深色,呈現出強烈的焦糖和燒焦木質的風味,酸味會大大降低,苦味增強。深烘焙的咖啡通常有更濃郁的體感和苦味,適合喜歡濃厚咖啡口感的人,常用於濃縮和美式咖啡,能夠承受奶泡和糖的添加而不失風味。
咖啡烘焙-重烘焙Very Dark Roast
在這一階段,豆子已經接近炭化,風味中的苦味非常強烈,幾乎消除了所有的酸味,強調了苦味和烘烤到極致的味道,常用於需要強烈咖啡風味的特殊用途,如冷釀或義式特濃咖啡,重烘焙的咖啡顆粒表面呈現油亮,這是咖啡油在高溫下釋放到表面。
烘焙是咖啡技術中最難掌握的環節,好的烘焙能給予咖啡豆第二次生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展現自己最大的光彩。烘焙是一項在15分鐘內便完全進行的熱反應,烘焙過程中隨著火候和時間的變化每一秒都在發生著微妙的味道變化,所以能將烘焙掌握的恰到好處,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咖啡豆的個性。
咖啡的研磨對味道的影響
研磨,即使用工具使咖啡豆形成小顆粒甚至粉末的過程。烘焙好的咖啡熟豆經研磨後,形成細小的粉末,咖啡顆粒的大小與其中可溶性物質及揮發性物質的提取有關,而顆粒的大小取決於研磨咖啡時所採用的相關設備和操作技術的特徵,常見的咖啡豆研磨機是透過兩個轉動的刀具擠壓、粉碎咖啡豆,研磨刀片有圓錐式和圓盤式兩種。
研磨度是指咖啡豆研磨成顆粒後,總表面積的增加量與原咖啡豆表面積的比值,研磨越細,咖啡粉的表面積越大,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也越大,使得可溶性和揮發性物質的萃取速率增加。細研磨通常用於快速萃取的方法,如義式咖啡。
當原咖啡豆表面積一定時,咖啡豆的研磨度依其研磨顆粒的大小可分為粗研磨、中研磨與細研磨三種,研磨度對咖啡萃取方法的選擇和咖啡成品的風味、口感有很大影響。相對地,粗研磨的顆粒較大,適合需要長時間浸泡的萃取方式,如冷萃咖啡。而過細的研磨會導致咖啡過於苦澀,因為苦味物質如咖啡因和某些酸類的萃取速度較快。而過粗的研磨則會導致咖啡味道較淡,未能充分萃取所有風味。
咖啡新鮮度對味道的影響
咖啡豆的新鮮度,在新烘焙的咖啡豆需要一段時間來「出氣」或去除碳酸氣,這需要經過48小時的放置,豆子中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會逐漸釋放,有助於更圓潤的風味。烘焙後的第一周,咖啡豆處於風味高峰。而隨著時間的過度,咖啡豆中的芳香分子不斷揮發,又不斷吸附空氣中的異味,咖啡豆的風味會逐步喪失,一個月後其風味基本已喪失殆盡,只有苦味和壞味剩餘。
為了保持咖啡豆的新鮮度和風味,保存方式是理想的存儲條件包括低溫、乾燥和避光的環境,並且儲存在氣密容器中,有助於減少氧氣和濕氣對咖啡豆的影響。為了享受到最佳的咖啡風味,推薦在烘焙後的第一周至第四周內飲用咖啡,並注意選擇合適的保存方法來延長咖啡豆的新鮮度。
水質與溫度對味道的影響
一杯咖啡中98%的成分是水。水的品質和溫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咖啡的味道。一般的自來水或礦泉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如鈣和鎂,可以增強咖啡的風味更加豐富和平衡。這些礦物質有助於萃取出咖啡中的芳香化合物,會與咖啡中的物質發生反應影響咖啡的味道,水質過硬也會對咖啡味道造成不良影響,避免水中氯氣或其他化學物質影響咖啡的自然風味,所以咖啡萃取時宜採用純淨水。
咖啡萃取的理想水溫範圍是89到93攝氏度,溫度範圍有助於均衡地萃取咖啡中的風味物質,包括酸、苦和芳香等。溫度太高會使得咖啡苦味增重過於苦澀,而溫度太低會使得咖啡酸味太強。
萃取對味道的影響
沖泡咖啡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就算每次用了同樣的原料,同樣的烘焙,同樣的製作過程,到最後可能出來的味道也會不一樣的。沖泡方法不同,咖啡味道和口感也會不一樣。儘管使用相同的原料,保證同樣的酸味、苦味的量,如果萃取的程度不一樣,咖啡的味道也會不一樣。萃取時,以下因素會對咖啡的味道產生影響:
水的溫度可以改變咖啡的味道
一說到水溫,大家馬上就會想到萃取時倒入的水的溫度,而實際上,這裡的水溫指的是接觸咖啡粉時的水溫。如果水溫過高,就會加快咖啡粉的成分溶解速度。酸味本身的溶解速度也很快,即使水溫再高,其溶解於水的總量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苦味的溶解速度比較慢,如果水溫過高,苦味由咖啡粉中心向表層移動的速度就會一下子加快,溶入水中的總量會更多,咖啡中的苦味比例就會增加。反之,如果水溫低,咖啡中的苦味比例就會減少。
萃取時間可以改變咖啡的味道
酸味的溶解速度原本就快,所以3分鐘溶入水中的量與5分鐘溶入水中的量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苦味的溶解速度慢,所以3分鐘溶入水中的量與5分鐘溶入水中的量差異較大。總之,如果增加了萃取時間,時間越久,咖啡越苦。
咖啡粉顆粒的大小可以改變咖啡的味道
咖啡粉磨得越細,代表其中的成分越容易出來。對於原本就很容易溶解額酸味成分來說,咖啡粉顆粒的大小對它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不容易溶解的苦味成分來說,咖啡粉顆粒的大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咖啡粉顆粒越小,溶於水中的苦味總量就越大,苦味的比例也越大。
人對味道的影響
咖啡師和咖啡飲用者的因素。前面的都是客觀因素,而這一條就相對主觀了。一個專業且充滿熱情的咖啡師會對咖啡的每個製作步驟進行精細的調控,包括豆子的選擇、研磨的精確度、水溫控制以及萃取時間的掌握。但是,不管相信與否,拋開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有當一個咖啡師充滿自信,抱著一種認真,盡全力去做一杯咖啡,這杯咖啡才會好喝。
咖啡師的情緒狀態也可以透過咖啡傳遞給消費者,而喝咖啡的人,根據心情不同,對咖啡的理解程度不同,同一杯咖啡在不同人身上會呈現出不同的味道感受,因此,咖啡的製作和品嚐是一種主觀與客觀因素交織的複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