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生長的理想氣候是赤道兩側的熱帶,在這裡它們得益於理想的溫度(對羅巴斯塔咖啡是24℃~26℃,對阿拉比卡咖啡來說是20℃~25℃)和對它們來說很重要的濕度(1500~2000毫米的年降水量)。羅巴斯塔咖啡要在與海平面相等的海拔高度上生長,而阿拉比卡咖啡則需要在海拔較高(800~2000米)、酸性較強的土壤中生長,酸性是它製造芳香所必須的。阿拉比卡咖啡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富含礦物、肥沃而又排水較好的火山土壤中生長得很好。
咖啡樹對高溫很敏感,它們常常生長在像香蕉這樣的闊葉樹的影子下;這些樹可以使它們免常受陽光的直射,因為直射的陽光會殺死咖啡花。香蕉樹被種在能遮護咖啡樹的地方,咖啡樹反過來以給種在它下面的其它植物提供陰影,其餘依此類推。咖啡樹還對霜凍很敏感,因為這個原因,它們很少被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
咖啡樹的生命
1、生咖啡豆在種下後6~8個星期內發芽。
2、2~4個月之間出現第一批葉子,4~5年後才會有第一批收成。咖啡樹能活50年。
3、它一年開兩季花(在非常濕潤的季節為8~10次)每棵樹開大約30000朵茉莉香味的白花,這些花在24~36小時後結果,果實開始形成。
4、這種核果或櫻桃狀的果實,就是咖啡的果實。它們起初為黃色,然後在開花後6~8個月先變成橙黃,最後成熟時變成鮮亮的櫻紅色。
海拔度與品種的問題 阿拉比加(arabica)相關品種,確實種植在越高海拔品質越好、土壤情況以及微型氣候及種植的面積(栽種密度),方法,都會影響咖啡的品質~香氣較出眾的咖啡豆,幾乎都集中在海拔較高的地區;話雖如此,對於栽種在較低海拔地區的農友來說,還是有方法可以改良,可找一些品種來試種,根據Coffee Research上面的資料,確實發現同一地區不同海拔高度下,可以找出香氣較優而風味較複雜的品種來栽種;在瓜地馬拉不同的海拔高度,栽種不同品種的風味表現。咖啡豆也發生栽種期間因水量灌溉或施肥不足或是病蟲害,導致咖啡櫻桃果不夠成熟或者香氣弱或是風味貧乏。
運用環境、氣候、土壤,來深入研究適合栽種的品種,對於栽種技術及可能發生的疫情與病蟲害才可以控制。健康的咖啡樹,也才能孕育出優良的咖啡果實。
咖啡樹的移植
阿拉比卡種(Arabica)的咖啡豆,最早生長在埃塞俄比亞。在公元6~9世紀,作為飲品的咖啡豆的原材料被人們帶到了也門,但那時也僅僅是種子的運輸。 1600年,一個名叫巴巴.布丹(Baba Budan)的穆斯林把7顆咖啡種子貼在肚子上走私出土耳其,並成功的在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上試種成功,從此,咖啡開始在南亞生根栽培了。 1616年,荷蘭人從也門摩卡港躲過土耳其嚴格檢查,偷運出一株咖啡樹苗。他們駕船走葡萄牙人開闢的新航路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大西洋、英吉利海峽繞道回國。但歐洲的氣候水土不適合熱帶亞熱帶植物咖啡樹的生長,荷蘭人只好把它作為實驗樹栽培在暖房裡。 1656年荷蘭人侵入錫蘭(斯里蘭卡)。 1658年荷蘭人就在錫蘭島上進行咖啡樹苗的大田種植並獲成功。1696年荷蘭人從印度西南部沿海的馬拉巴爾(Malabar)地區運進咖啡樹苗和種子把它們栽種在印尼爪哇巴達維亞的種植園。到了1699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才將運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栽培成功。從這些咖啡種子裡培育出的咖啡樹,在1706年又被人們從爪哇島運送到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園進行栽培。之後,在1713年,這些種子被培育出的幼苗,又被送給了法國的路易十四。這便是中南美咖啡的起源。
據史料記載,1884年咖啡在台灣首次種植成功,此年的成功種植揭開了咖啡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序幕。大陸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1902年一個叫田氏的法國傳教士從“印貢”地方引進種子,在雲南賓川縣,位於金沙江支流魚熗江沒岸叫做朱苦拉的地方種植成功。雲南咖啡的商業化種植始於1985年,但發展緩慢。 1995年雲南省政府把雲南咖啡種植正式入“18”工程,咖啡種植上得到迅速發展,現已成為中國唯一的優質咖啡原料基地,面積產量均佔全國的95%。
一八八四年,中國台灣種植咖啡成功;
一九零二年,中國大陸雲南賓川引進種植咖啡成功;
一九八五年,雲南農墾開始咖啡的商業化種植;
一九九二年,UNDP援助中國建成第一家現代化咖啡加工廠——雲南咖啡廠;
一九九五年,咖啡產業列入雲南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
二零零三年,雲南成為中國唯一優質咖啡原料基地。
截止2016年,中國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80萬畝,總產量約14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全球有70多個國家生產咖啡,產量超過10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21個,中國便是其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