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歷史淵源茶樹的原產地
茶樹最早出現於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但他們不知道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中國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學,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根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茶與糧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沈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在茶葉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其他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生普是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製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象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美容茶之聲譽。
關於茶葉的保存
茶葉是有保質期的,但與茶的品種有關,不同的茶保質期也不一樣。像雲南的普洱茶,少數民族的磚茶,陳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質期可達10到20年。又如武夷巖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伏磚茶,廣西的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得當,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一般的茶,還是新鮮的比較好。如綠茶,保質期在常溫下一般為一年左右。不過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光線、濕度。如果存放方法得當,降低或消除這些因素,則茶葉可長時間保質。
判斷茶葉是否過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看它是不是發黴,或出現陳味;綠茶是不是變紅,湯色變褐、暗;滋味的濃度、收斂性和鮮爽度下降,此外看它包裝上的保質期,另外如果是散裝茶葉,最好不要超過18個月再沖飲。我們買的茶葉基本上是每泡7克的包裝,這種茶葉包裝方法採用了真空壓縮包裝法,如果是這樣的包裝,並附有外罐包裝的,如果您近期20天之內就會喝完的,一般只需放置在陰涼處,避光保存,如果您想達到保存鐵觀音茶葉的最佳效果和最長時限的話,建議在速凍箱裏零下5度保鮮,這樣可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