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壺 ( Syp hon )
又被稱為“ 塞風壺”或“ 虹吸式”,是最普及的咖啡沖煮方式之一。虹吸壺雖然名稱有“ 虹吸”,卻與虹吸原理無關。而是利用水加熱後產生水蒸氣形成壓力,將下球體的熱水推至上壺,待下壺冷卻後再把上壺的萃取的咖啡吸回下壺,並將咖啡渣過濾阻隔於上壺。直到今天,這種極具觀賞性,同時也能煮製出口感乾淨順滑咖啡的煮製方式仍然深得咖啡愛好者的追捧!
內容目錄:
Toggle虹吸壺的起源
1840年英國人拿比亞以化學實驗用的試管做藍本,創造出第一支真空式咖啡壺。兩年後,法國巴香夫人加以改良,大家熟悉的上下對流式虹吸壺從此誕生。20世紀中期,它分別被帶到丹麥和日本。日本人一板一眼認真推敲咖啡粉粗細、水和時間的複雜關係,發展出中規中矩的咖啡道。50年代中期,從法國進口虹吸壺的丹麥人彼德. 波頓(Peter Bodum),跟建築設計師Kaas Klaeson 合作,開發了Bodum 第一支造型虹吸壺,並以「 Syphon 」的名字問市。
虹吸壺的煮製方式
利用手沖壺往下壺添加300ml (即利用電子秤量300g)熱水。(用冷水也行,使用開水可以節省加熱時間)
充分擦乾下壺表面,防止加熱過程中爆裂。
將裝有熱水的下壺,放在燈具中央,打開燈具,並將火力調到最大。(如使用酒精燈作為熱源,則點燃即可,移動酒精燈使火苗在下壺正下方,確保加熱均勻)
將上壺安裝好濾布或濾紙,裝好後用攪拌棒將其調整至中心位置。
將已經準備好的上壺插入下壺中,但維持在傾斜不密封的狀態。(目的是為了避免水過早上升到上壺造成溫度過低)
位於下壺底的突沸鏈能夠讓水在加熱過程中更容易觀察到加熱產生的氣泡,比較方便以目測方式確認沸騰的狀態。
觀察下壺中熱水的情況,加熱直到有一條小氣泡不斷上升時,放正上壺。(視海拔看情況調整,在雲南普洱煮製需要有大氣泡成串上升,溫度大約為92攝氏度)
扶正上壺並下壓,確保上下壺保持密封狀態。
等待下壺中熱水進入上壺,當下壺的水抵達一半時,將燈具火力旋鈕調到“中等火力”。(如使用酒精燈作為熱源,則無需調整)
開始計時(90秒),然後同時往上壺加入剛研磨好的咖啡粉,運用十字填壓法將咖啡粉完全浸沒水中,注意不要太過用力,確保動作輕柔即可。45秒進行第1次攪拌共4圈,90秒進行2次攪拌共4圈,完成後關閉熱源。(攪拌速度約為一秒鐘一圈)
攪拌的目的是為了讓咖啡粉充分浸沒在上壺的熱水噹中,當粉層呈現出現泡沫、粉層、液體三分層時,表示這次攪拌的效果很好。
關閉加熱源,將虹吸壺安全地移出燈具範圍並放在旁邊桌面。注意避開高溫部分,謹防燙傷。
留意咖啡下降的情況,當咖啡開始下降時,馬上順/逆時針攪拌咖啡粉3圈,速度控制在約一秒攪拌一圈。
攪拌的目的是為了讓咖啡粉充分浸沒在熱水噹中並在下降過程中均勻分佈也讓壺壁四周清空,此時上壺表面呈現出一層金黃色泡沫。
等待咖啡從上壺下降到下壺,當咖啡粉在上壺底部形成一個“小山丘”,代表攪拌的效果很好。
取出上壺,咖啡隨即準備好。(請注意:這種煮製方式製作的咖啡溫度比較高,飲用時請注意防燙。)
虹吸壺沖煮咖啡的方式有很多,但目前似乎沒有人和組織機構去規範製作一個煮製標準,在此給各位介紹我們常用的煮製方式以作參考,大家可根據各自喜好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