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識家

咖啡知識家 咖啡知識,咖啡知識家 我們追求的咖啡美學又是什麼?

我們追求的咖啡美學又是什麼?

當生活不再只是為了生存,人們慢慢開始研究生活美學,讓人生有質感,才算“不枉此生”。而當我們不再是為了咖啡而喝咖啡時,我們追求的咖啡美學又是什麼?一杯咖啡的瞬間,如何給一種唇齒和心靈間的呵護…

從豆子的生長的開始,再到陽光的日積月累,再到烘培師的一爆二爆,最後到了咖啡師手裡的細細研磨,再用恰當的方法飲用,這中間的故事不是隨口就能說出來的。所謂的咖啡美學,我想,其實指的是哪一杯杯咖啡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吧,如果香氣宜人的咖啡,能夠帶給你美好的一天的開始。何嘗不是一種清福。

咖啡美學是在咖啡的演化進程中出現的第三波浪潮表現。

咖啡的演化進程經歷了三波:

第一波(1940~1960):咖啡速食化
第二波(1940~1960):咖啡精品化
第三波(1940~1960):咖啡美學化

在這總結一下第三波咖啡美學特點:

1.重視地域之味的不同
2.避重焙就輕焙(咖啡原味而不是焦糖味)
3.重視低污染處理法
4.濾泡咖啡成主流(不加奶不加糖,除了espresso)
5.產地直送烘焙廠(直接交易)
6.科學詮釋咖啡風味(風味輪,烘焙深度譜,化學分析等

重點聊下第三波咖啡美學化,第三波”咖啡熱潮崇尚明亮的水果調,有別於“第二波”強調酒氣與甘苦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咖啡味譜。它開始更追求咖啡味道的層次性特殊性,將品鑑咖啡化為更複雜而抽象的過程。大家現在去咖啡館喝黑咖啡時,嚐到愉悅的酸感或者很濃的回甘都不要驚訝。因為咖啡的代表味道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苦澀”了。

到目前為止,關於咖啡的歷史研究主要以咖啡貿易為線索,涉及到從16世紀早期至今500年間的咖啡生產和咖啡消費的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其中最被關注的問題是咖啡貿易與國家政令之間的互動,內容十分龐雜,大多著述以編年的體例展開,兼以國別的方式進行敘述,包含諸多具體的事件,缺乏較整體的呈現。儘管沒有歷史學意義的斷代研究,但自“第三波咖啡”(Third Wave of Coffee)的概念於2002年被提出以來後,一種將現代咖啡史劃分為3個時期的“三波”咖啡歷史表述迅速得到了咖啡業界的公認。

“三波”的劃分是以咖啡的經營理念和消費觀念為依據的,在咖啡的經營和消費實踐中,“三波”之間並沒有時間上的更替,而更像是一種拓展,即“第二波”的出現並沒有讓按照“第一波”的理念和觀念的經營與消費消亡,“第三波”的出現也沒有讓按照“第一波”和“第二波”的理念和觀念的經營與消費消亡,毋寧說它們主要是一種時尚標竿。

關於“第三波”的起始時間幾乎是沒有爭議的,但“第一波”和“第二波”則有不同的說法。在網上流行的英文文章中,“第一波”的上限並不是很明確,含糊地用“1800s”指稱,其大意是:咖啡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飲品,廣為各階層的人消費,但人們對咖啡知之不多,要求很低——只要有咖啡味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