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能夠更大程度的保留咖啡的原始芳香和風味,且儀式感較強,可玩性很高,所以一直被從業者和咖啡愛好者所推崇。咖啡豆不同的烘焙程度經過手衝萃取後得出的風味也有各種不同的差別,分享一下深度烘焙的咖啡萃取法,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手沖咖啡樂趣。
咖啡豆:深度烘焙(巴西、哥倫比亞、摩卡拼配)
粉量:30克
咖啡液量:2人份(280毫升)
水溫:90攝氏度
研磨度:粗研磨(20號篩網通過率50%)
養豆期:10天
濾杯:Kalita扇形濾杯
沖煮時,把研磨較粗的咖啡粉輕輕倒入濾紙上,30克的咖啡粉在小濾杯中顯得特別滿。注水時並沒有明顯的“悶蒸步驟”,而是柔和地中心繞小圈注水,咖啡粉吸水後慢慢膨脹,膨脹到高於濾杯,像個紙杯蛋糕一樣。什麼時候斷水呢,這個標準很靈活,就是等到你認為咖啡粉層快要崩堤溢出來之前的一刻斷水,等粉層稍稍下降後(不要讓粉層塌下來)繼續繞中心小圈注水,感覺快要溢出時,斷水,反复操作,直到咖啡液到達280毫升後截流移開濾杯,時間大約1分半左右。對於這種粗研磨,而且不悶蒸的方法,跟現在所普及的“數據萃取理論”有所矛盾。原作者前街也嘗試使用這個方法沖煮一壺咖啡。在品嚐的時候,整體很乾淨,濃郁的黑巧克力香氣,入口的口感不會很薄,喝完後苦味不會殘留很久,回甘強。這種沖煮方法能簡單註意這幾點就很容易沖出一杯好咖啡,其一,使用的咖啡豆必須深度烘焙;其二,要適當的養豆時間,最好在10-20天內沖煮,沒有養好豆風味很難被沖出來,而且活躍的氣體會破壞整個粉層鼓包狀態;而咖啡不膨脹就容易出現焦苦味(而且沖得不爽);其三,注水時動作柔和,沿著中間注水,也許有小伙伴會有疑問,那麼表面外圍的咖啡粉不就沒有萃取到了嗎?的確如此,這種大粉量小比例萃取方式,本質就是“萃取咖啡的前段物質”。不過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試試繞大圈把表面的咖啡都沖出泡沫,品嚐一下是否會更好!
這種繞小圈的沖煮方法是在沖法蘭絨的時候就有的了,在沖法蘭絨咖啡時,中間的粉層是最厚的,中心注水能讓水最大程度地萃取咖啡,而繞大圈則容易沖破粉層,水從邊上流走。相比方法,更喜歡佐野先生的態度,當被人問到關於咖啡悶蒸問題時,他的回答是(大概),“關於是否悶蒸這個問題,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口味,並不是說濃咖啡就是好喝的咖啡,相反,不能說口感(相對的)薄就是不好的咖啡,好不好喝是由喝過的人去決定的!”這也衍生出對於沖煮手法的看法,接受了很多的沖煮手法,也並沒有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完全是因人而異,因豆而異。正如那些推陳出新的手沖方法,是不斷在現有的基礎上打破、重塑、打破、重塑……
咖啡沒人制定你怎樣做,做得好喝就行,所以手法有很多種,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沖流派,手沖流派這種東西,多樣化,目的只有一個,在不乏娛樂性之餘做出好咖啡。手沖咖啡其實並無任何硬性規則,粉粗細,粉水比,大小水流,水流高低,沖泡時間,繞圈或者點滴等等一切都可以在有一定經驗後按照自己個人的愛好和習慣改變,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和手法,只有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