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page Image

認真對待咖啡裡的苦和澀

咖啡知識家+咖啡知識 認真對待咖啡裡的苦和澀

咖啡裡苦味的主要來源並不是咖啡因

烘焙過的咖啡豆會產生一種連續反應,咖啡豆中的綠原酸會轉化為綠原酸內酯,如果繼續加深烘焙度,後者將分解為苯基二氫化茚。綠原酸內酯能夠在中淺度烘焙的咖啡中產生適度的苦味,而被分解為苯基二氫化茚才是造成咖啡中苦味的根本原因。相比於苯基二氫化茚帶來的苦味,來自於咖啡因的苦味只佔了咖啡苦味的10% 而已。咖啡的另一個苦味來源是褐色素,褐色素的分子有大有小,大分子的苦味更強,小分子的弱一些。隨著烘焙程度的加深,褐色素的含量會上升,大分子的褐色素含量也慢慢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深度烘焙的咖啡苦味更強烈一些。相對於阿拉比卡種,羅布斯塔種的咖啡更苦一些,這也是褐色素造成的。羅布斯塔種的低聚醣類含量比阿拉比卡種的低,不容易焦糖化,所以容易形成大分子的褐色素,烘焙後就會有明顯的苦味。此外,咖啡豆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質加熱後會形成環縮二氨酸,視形成的分子結構不同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如何減少苦味

來自綠原酸的苦味是無法去除的,但是我們在製作咖啡的過程中,可以盡可能避免其苦味的出現。主要有三種方法。
①首先是避免深度烘焙,因為深度烘焙帶來的炭化和焦油會讓味道變苦。
②其次是不要過度萃取,過度萃取會讓咖啡口感木質化,產生苦味。萃取手法盡量均勻穩定,也能避免苦味出來。此外,咖啡粉研磨較細、水溫過高、水質較硬,都可能讓藏在咖啡粉裡的苦味跑出來,這些都要根據咖啡豆的品種等實際情況加以避免。

咖啡裡的澀味有哪些

澀分四種:青澀、乾澀、生澀和燥澀。不同的澀,產生的原因也不同。

  1. 青澀的咖啡豆會在商業豆裡較常見,因為商業豆的種植高度通常都在中低海拔,且生產的量也比較大,所以多以機器採收,機器不會分辨青或熟,一趟機器過去,不分青紅皂白通通收割,而且商業豆也都沒在篩選豆子,所以商業豆經常會喝到不成熟的味道。高海拔的咖啡豆,沒有辦法用機器採收,多以人工手採,所以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2. 以咖啡而言,果實不熟叫青澀;而烘焙不熟或萃取咖啡時的水溫不夠就叫做生澀。
    採用青澀果實製成的咖啡,咖啡在熱時就顯出澀味。咖啡熱時或許還可以修飾酸的味道,一旦溫度降至中溫或低溫的生澀感就會顯露出來。咖啡越冷,酸的生澀感越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不喝冷咖啡的原因。
  3. 乾澀會發生在咖啡豆烘焙時。咖啡烘焙完後,豆子裡會保留一些足以讓咖啡潤滑與保存的水分:如果水分存留過多,則表示咖啡豆沒有烘熟;但是如果豆裡的水分不足,豆子就會過乾,那麼咖啡就會乾澀。
    乾澀的豆子在萃取的過程中,咖啡粉會膨脹的很厲害,這種膨脹感會讓你誤以為咖啡豆很新鮮,因為只有越新鮮的咖啡豆膨脹感才會越好。放比較久的豆子因為與空氣接觸的密度較高,會吸取較多的水分,豆子潮了之後,咖啡含水量提升了粉就會比較沉。而乾澀的咖啡,即使放置時間久了再拿來萃取,咖啡粉也會膨脹。如果水分嚴重不足,咖啡在萃取時粉面會產生如月球表面般的空洞。
  4. 燥澀會發生在咖啡過度萃取。過度萃取就是萃取咖啡的時間太長。多久的時間算過長?想像一杯萃取時間達40-50 秒的精品意式濃縮咖啡,這種過萃的咖啡會很苦、乾燥感且空洞,這是代表過度萃取咖啡最明顯的三個特徵。

喝咖啡時為什麼會感受到澀味?

澀是由咖啡中的特殊化學物質產生,會讓你的口腔和牙齒感覺乾澀。咖啡的干澀感通常與吃生蘋果、生香蕉時嘴裡的感覺非常相似。而我們感受到咖啡有澀感/澀味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來自咖啡中多酚類化合物或者酸類化合物。當多酚類化合物(咖啡豆中的綠原酸、單寧酸等抗氧化化合物)與我們的唾液接觸後,這些化合物會使唾液薄膜中的蛋白質發生反應,這一反應會降低唾液的潤滑性。失去唾液的潤滑,咖啡的物質會更多地與舌面產生摩擦,所以出現發麻/乾燥的感覺。
澀味雖然不像苦和酸那麼強勢,但它像幽靈一樣,有時在剛萃取出的咖啡裡就能明顯感受到,有時在咖啡熱的時候不明顯,在咖啡變涼時便會放大。這種味覺會在口腔裡久久揮之不去,給品嚐咖啡時帶來不快。但與苦味來自咖啡豆本身有所不同,澀味主要是在烘焙和沖煮階段產生的,所以要避免澀味相對比較容易。

咖啡產生澀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銀皮殘留過多:
    銀皮或多或少會有殘留,殘留量小時不構成影響,過多則會帶來澀味。尤其是經水洗法得到的咖啡豆在非深度烘焙時,中央線容易留有白色銀皮。而經日曬法得到的咖啡豆在烘焙後很少有銀皮殘留。如果咖啡豆在研磨後還能看到有大量銀皮,可以輕輕吹掉。有的磨豆機配的粉盒會產生靜電黏住銀皮碎屑,只是清理稍微麻煩些。
  2. 烘焙太淺:
    一般來說,我們對咖啡進行杯測的目的就是要判斷咖啡的風味,從而決定是否購買;或者決定如何才能烘焙出咖啡的最高品質。在烘焙過程中,造成澀味的原因比較複雜,一般認為是“脫水期”過短,也就是脫水不足,豆子(豆芯)沒熟;除此之外,根據田口護大師的說法,綠原酸在「加水分解」過程中停留過長,也會產生過量的咖啡酸和奎寧酸,從而苦澀……精品咖啡豆多屬於深綠色硬豆,若烘焙太淺,豆子還未充分膨脹,中央的芯就容易產生澀味,甚至會刺激喉嚨。對於烘焙太淺的豆子,在做濾紙滴濾萃取時要以高溫熱水快速萃取,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澀味。但不能去盡澀味,在醇厚度上也會遜色。
  3. 豆子成熟度不高:
    精製度低,或者混入了尚未成熟的青色咖啡豆時,則容易產生澀味,而且會有刺激喉嚨的味道。
  4. 萃取過度:
    水溫過低、過高或者萃取時間過長,都會令澀味增加。很多咖啡用80℃以下的熱水萃取,澀感會很明顯。如果是新鮮烘焙的咖啡豆,用超過96℃的熱水萃取時,因為註入熱水後膨脹的咖啡粉很快碎裂,會導致悶蒸不完全,容易產生大量混雜的澀味。萃取時間過長也會將苦澀味帶入咖啡液中。
  5. 咖啡粉太細:
    用濾紙滴濾萃取時,若咖啡粉中混雜有太多細微粉末,咖啡就會有明顯的澀味與雜味,咖啡液也顯得混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