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識家 手沖小學堂 盤點各類型手沖壺的優缺點

盤點各類型手沖壺的優缺點

A comparison image between two pour over coffee kettles one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one without Th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kettle is sleek witwebp

現在選擇手沖咖啡壺的第一步是選擇溫控或非溫控。溫控的好處是非常明顯,①隨時自動調節溫度;②自帶加熱功能、脫離溫度計、方便;③沖煮間隔能繼續保溫。同時缺陷也非常明顯,①由於底部裝有加熱模塊,會使整個壺重心下移;②同樣加熱模塊使得整個壺重量增加;③價格比常規版高出300元左右(也不算缺陷吧)。非溫控也就是常規手沖壺,可供選擇的種類繁多,也是許多器具廠商的開發基礎版型。如果目的是為了簡便,那麼可以直接選擇溫控壺,溫控壺的選擇類型沒有太多,業內比較常用的是B牌與F牌的。如果選擇非溫控的常規壺,請繼續看下文。

壺嘴

壺嘴是影響水柱形態的最重要因素。市面上的壺嘴類型大致分為細口鵝頸、寬口鵝頸、象鼻嘴、平嘴、鷹嘴,其出水難易度以及操作空間都有很大的影響。出水口的大小差異直接影響水柱的粗細區間。例如細口壺它的特點就是容易上手,容易控水,但是可操作的空間小,不能使用大水流,代表有“作弊壺”之稱的takahiro的雫壺,壺嘴4mm,控水隨心所欲;

寬口壺的水流控制就相對比較難了,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水流,但它但好處就是可玩性極高,熟練控水後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大水流小水流,適應各種沖泡所需的水柱要求,甚至點滴法也能使用。代表有俗稱“水雷壺”的Hario不銹鋼雲朵手沖壺,它的操縱難度高,可玩性也高,適合一些喜歡挑戰難度的咖啡高玩。

鶴嘴壺是整個壺嘴的開口側面看起來像鶴的頭部而得名,代表有Kalita的達人壺與wave壺。達人壺的壺嘴開口偏長與尖,有點像鵜鶘。注水的水流可以控制得很細長,也可以大水流。Wave壺的壺嘴開口偏寬與短,水柱更加穩。

平嘴壺是指那些壺嘴開口與水平面趨於平行,沒有壺口導流設計,這樣出水時容易形成拋物線,也就是難以形成垂直水柱。但是卻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控水的器具,只要你能掌控這類型的壺,其他壺在你面前都是小兒科。

鷹嘴壺是指壺嘴有向下勾的導流設計,基本近兩三年新設計的壺都帶有這一設計元素,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讓用戶在沖注水的時候更加容易形成垂直的水柱,在加上壺嘴向下勾的時候,也避免了小水流時水會逆流的現象。

壺身

壺身有什麼好糾結的呢?大致兩個方面,一個是水容量的問題,另一個是選“胖”的還是選“瘦”的。正常情況下,手沖壺的容量大多在0.5-1.2L之間,選擇大小按大家的承力考量。另一個就是“胖”與“瘦”的選擇,這個其實就是重心的問題,矮胖的手沖壺在載水狀態下重心偏低,會更穩,當然消耗的力氣也會大些。高瘦的手沖壺重心會偏上,水不夠的情況下會有點漂,所以一般用高瘦的手沖壺時會放更多水。還有一種壺叫宮廷壺,就類似阿拉丁神燈的結構,目前咖啡知識家 COFFEE+不知道這樣設計的優點是什麼,可能是複古的造型吧,麻煩知道的朋友分享一下。

握把

各家的握把都長得不太一樣,握著的手感都不一樣,但幾乎每家在宣傳的時候都會說握把設計符合人體設計,省力。這側面體現了我們的手有超強的適應能力。好的握把設計,是讓你的手握起來舒服,注水時更好把握壺身的重心,簡單點說就是省力易控制。基本新式的手沖壺的握把設計都沒什麼問題。還有一點就是手沖壺的選擇跟沖法也有很大的聯繫,例如傳統的日式手沖壺設計大多是以瘦高的壺身,環狀握把設計,這符合他們慢衝的沖煮習慣。

材質

大多手沖壺的材質以不銹鋼、銅、琺瑯瓷,還有玻璃(應該不會有人選玻璃吧),咖啡知識家 COFFEE+從性能的角度看,更建議大家選擇銅製,保溫性與質量都是最優秀的。從性價比上選,就選擇不銹鋼的,物美價廉。從藝術的角度上選,可以考慮選擇琺瑯瓷,顏值加成,不過易碎真的是易碎,燙手真的是燙手,好看也是真的好看。

價格

手沖壺的價格從30元到上千元都有,不過手沖壺這玩意與磨豆機不一樣,只要技術高,30元的手沖壺也可以沖得非常好,所以也並非是價格越高越好,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參照一下上面說的壺嘴壺身與握把的介紹。不過還需要看的一點就是網購平台存在一些樣子精美,價格異常低廉的手沖壺,大多數是仿製品,可能外形能做到99%相似,但是細節手感上會感覺到不一樣(不過也是能用的),不過也有可能成為勸退新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