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決定粉水比?

金杯實驗年代的咖啡萃取與質量

金杯理論很多人覺得,應用起來有點怪怪的,跟自己的經驗不完全吻合。金杯沖楚控製圖中,正中間看似最佳的粉水比落點是1:17 ? 現代的手沖因為烘焙手法的差異,有的烘豆師會建議他家咖啡粉水使用1:8,有的建議1:30,WBrC選手許多落在1:13~1:15。為何杯測時使用的粉水比是1:18.18 ?到底哪種粉水比較能應用於當代五花八門烘焙手法下的咖啡?為啥落差開始變大?這可能與當年美國金杯實驗的沖煮時空背景,與現代我們所面對的手沖狀況差異很大有關。金杯實驗的年代是1950 ,當時咖啡行業對什麼是“一杯好喝的咖啡”,有很多意見。因此,美國咖啡協會委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洛克哈特博士(Earl E. Lockhart),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確定如何定義“最好的”咖啡質量。那個實驗的咖啡沖煮,提出了”每一公升的水”,應使用多少的粉重,才可以達到普遍人群以為的妥適強度與風味上的滿意度。你是否曾探究過,金杯實驗發起的那個年代,美國人民日常的咖啡沖煮是如何進行的?肯定不是使用美式咖啡機,因為第一台電動滴濾式咖啡機的發明年代,是1970年。所以金杯實驗會使用的咖啡萃取,來作為理想咖啡質量建議的沖煮方式是?從美國人民沖煮咖啡的歷史研究觀之,當年的金杯咖啡,非常可能是採用如下的方式進行萃取:1. 接近100度的沸水2.多次循環過濾3.第一波咖啡風潮年代品牌咖啡粉,這是一種使用煮沸的水,利用重力不斷循環咖啡粉,直到達到所需的強度的一種咖啡過濾設備。它不是摩卡壺,不屬於高壓設備,但要達成沖泡的目的,它必須把水燒滾。然後,那個年代可用於進行金杯煮實驗的咖啡是?從該實驗有討論到萃取率的狀況下,應該不會是使用當年流行的雀巢速溶咖啡。那實驗使用的咖啡來源會是?考慮到金杯實驗的年代,洛克哈特博士(Earl E. Lockhart) 所在的位置是東岸的波士頓,他最可能隨手取得的咖啡是Folgers這一類咖啡公司所生產的咖啡。Folgers這類咖啡,自然不是東岸流行的Peets畢氏那種重烘焙,因為Peets是1960年代才在波士頓竄出頭的。所以執行金杯實驗所使用的咖啡,應該仍是早期美國傳統式商業烘焙廠所流行那類淺焙未熟咖啡,同時還可能混有羅布斯塔日曬豆的咖啡。(當年會使用阿拉比卡拼配羅布)當年在使用這樣一種煮過濾器,以沸水及自動循環的滴濾器,來萃取這樣一種未熟的淺焙商業咖啡豆,到底所謂的金杯理想咖啡口感與風味,是怎樣一回事?究竟當年消費者以為的Strong(濃),Weak(淡),Bitter(苦)….是我們今日在精品咖啡烘焙質量下,所萃取的咖啡液,所可以體會到的濃淡苦,是相同的意義嗎?

細思當代理想咖啡質量

當我們回顧了當年金杯實驗所使用的咖啡,來想想當時消費者所可以取得的”理想咖啡質量”?我想,肯定酸值不是今日精品咖啡行業所講的那些五花八門的水果調性的”有機芳香物質”的柑橘酸啦,蘋果酸啦!當年的那種發展不足的淺烘焙咖啡,比較多的酸質可能是烘焙未熟的發展不足酸,或是商業日曬豆照顧不良過度發酵的尖酸。屬於今日手衝咖啡喜愛的那種精品咖啡果酸,還有淺烘焙手法得當創造出的各種酸香,是不太一樣的。至於甜,精品咖啡就是選擇紅櫻桃的成熟咖啡來加工製作,所以可提取的甜,一定比金杯實驗當年的咖啡更多。所以當我們回顧當年的金杯測試的年代中,可以萃取的咖啡風味,與今日精品咖啡中可以萃取的風味物質,或許可以這樣說,現今消費者所謂的”理想”咖啡質量,肯定可溶解與萃取的好風味物質,比金杯當年更多。今天的精品咖啡,較諸當年,酸香更多,甜感更多,且可能咖啡因含量更少。因為我們都追求”100%阿拉比卡咖啡”,裡面的咖啡因含量,是遠少於羅布斯塔咖啡的。而咖啡因含量的多寡,與我們心中的”不愉悅感”有關。既然粉水比的考量,與粉水接觸時間有關,也與風味物質的提取率有關。那面對這樣一種現在的手衝目標,我們有比較多量的好風味物質,以及較少量的苦味物質,所以我們手衝者應該怎樣決定,要追求哪一種濃度?哪一種萃取率?才能達到我們以為的”理想風味”?到底當代的精品手沖者,要追求怎樣的粉水比,才會是我們以為的好喝?

重思粉水比真諦

水是溶劑,手沖咖啡是使用水作為溶劑,來幫助溶解原本附著在咖啡豆細胞中的可溶性風味物質。粉水比講的是你應該用多少的水量,去溶解咖啡中的風味物質。水量應該要放多還是要放少,與水和粉接觸的時間有關。不過有幾件事我們需要納入考慮,再確定這個答案。

  1. 放多等於溶解多?
    用容量(CC)換取時間(SS)的需要,其實在使用虹吸壺或是法壓壺等以浸泡為概念的咖啡萃取設備,並不太要緊。因為它們不像滴濾,水是不會邊倒邊流出。浸泡類設備的沖煮,在你決定終止萃取前,粉與水一直會在接觸的狀態。但滴濾式的設備,對粉水比差異較敏感,因為這頭注入的水,另一頭會持續流出。為何要選擇注入較多的水量?是否因為你想創造比較多的機會,去接觸與溶解咖啡中的風味物質?換句話說,你試圖用高粉水比來拉高萃取率?當你考慮拉高萃取率以溶解”更多”風味物質時,你可知道,每一包咖啡可溶解的風味物質含量是不同的。所以理論上,是不是多量的物質要用多量水去溶解,少量的物質要用少量水去溶解呢?
  2. 多少風味物質待溶解?
    既然粉水比與溶解機會有關,溶解的目標又是針對好的風味物質。那在構思該用多少的水量時,我們是否該判斷一下,我手上這包咖啡,有多少好的質量需要我提取?判斷有多少的質量要提取,我們需要從兩個方向去思考,第一個是從生豆端。精品咖啡與商業咖啡最大的區別在風味的類別,以及風味物質的含量。生長在高海拔,且有進行良好的農藝種植管理的精品咖啡園,理論上,精品咖啡果實內部所可以積累的好風味物質,比低海拔生長或是摘採未熟果的商業咖啡更多。但是,擁有高質量的生豆,不代表烘焙後可以萃取到高質量的風味。這是因為生豆經過烘豆師的不同手法與烘焙程度設定後,實際上熟豆內的可萃取物質,是有多寡差異的。所以判斷有多少風味物質要提取,我們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從烘焙端。有一種烘焙瑕疵叫做"焙烤咖啡Backed “,它是指你烘焙不當,把風味物質烘沒有了,所以出現這種烘焙瑕疵的咖啡,喝起來風味空洞,扁平,不甜,滋味平淡無奇。因此,既然粉水比是與萃取有關,少的風味物質自然不需要太高的粉水比。因為你增加再多水,可以溶於水的風味物質就還是那些。反之,當你有比較多的好風味物質可以提供萃取時,你會升高粉水比還是降低粉水比?常聽人說,商業咖啡或是質量較差的咖啡,可以降低粉水比。甚至故意製造高濃低萃,就是這個道理。既然沒多少可以提取的,你倒入那樣多水要做啥?反之,你可能也聽到一些提醒,建議如果你是購買COE,BOP等競標咖啡,或是巴拿馬翡翠莊園,瓜地馬拉艾因赫特莊園等競標批次的咖啡,你可能要使用較高的粉水比萃取,才能更好的品鑑這包咖啡,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當你可提取的好咖啡物質很多時,不多用點的水萃取,或是不沖得淡一點,太多風味都擠在一起,你要怎樣分辨呢?

目標是風味,不是粉水比

咖啡沖煮是一門科學,沖煮是一個科學根基的實驗,想要把手沖學好,我們需要去深究理解每一個沖煮上參數的真正含義。這樣我們才容易找到實驗的方法,並且建立起合適自己的沖煮框架。但別忘了,我們不是喝參數,理解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製造美味,但對於怎樣叫作好喝?這不是科學的世界,這是感覺的世界。到底粉水比在衝煮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也許因為我們拿到的咖啡狀況不同,我們可以使用的濾杯,磨豆機等等設備差異,我們所追求的”理想風味”喜好不同,這些最終,都可能影響我們每個人決定怎樣的粉水比,適合手中這一包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