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是茜草科咖啡屬的開花植物,目前約有120 種,體態從小型灌木到18米的高樹不等。野生咖啡屬物種毫無規律地生長於熱帶地區,至今仍不斷有人發現全新的物種。嚴格來說,咖啡屬只有兩大物種經人工栽培用於生產咖啡:阿拉比卡種咖啡(Arabica)和卡尼弗拉種咖啡(英文Canephora,通常被稱作“羅布斯塔咖啡”)。但類似菲律賓等少數國家為滿足國內咖啡消費的需要,另種植了第三個物種,利比里亞種咖啡。
全世界近七成的商業種植咖啡都是阿拉比卡品種咖啡,每年經烘焙的咖啡總量高達700萬噸。羅布斯塔咖啡佔據余下的市場,主要生產地有印度、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爪哇、蘇門答臘及越南;越南貢獻了接近世界總產量一半的羅布斯塔咖啡,是僅次於巴西的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
“羅布斯塔”的意思是強壯、健康的,顧名思義,羅布斯塔咖啡的抗病性要優於阿拉比卡咖啡。部分原因是羅布斯塔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更高,對小型害蟲有更強的抑製作用。羅布斯塔咖啡的特點是單位採收期內產果量更高,而且相比於阿拉比卡咖啡一旦沒及時採收就會掉到地上,羅布斯塔咖啡的成熟果實可以在樹上掛很久。羅布斯塔咖啡的咖啡豆較阿拉比卡的咖啡豆更小更粗,道更濃但略欠幾分風味。基於此原因,小分量的羅布斯塔咖啡通常用於濃縮咖啡的拼配。義大利人尤其看重它咖啡脂質量高、咖啡因濃郁的特點,由此打造的每一份咖啡成品都效
果奇佳。
阿拉比卡咖啡植株結的果實微妙風味更多,它的品種分佈廣泛、定義明確,製作出的咖啡外觀及風格都特色鮮明。大多數品種的阿拉比卡咖啡是基因突變或兩種父係阿拉比卡咖啡——帝比卡種和波旁種雜交改良而成的。帝比卡種(通常意義上的阿拉比卡種)是首個從埃塞俄比亞傳入也門,後又傳至印度的咖啡品種。 1718年,從爪哇島採集的帝比卡種樣株傳入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以東800 公里的法屬波旁島(今稱留尼汪)。帝比卡種在此突變成新品種,即後來的波旁種。在今天的咖啡市場上,帝比卡種和波旁種是份額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種。
部分品種源自自然基因突變,其他品種則是人工雜交育種或原生種後天選育的產物。阿拉比卡物種是自花傳粉植物,其基因種系遺傳理應相當純粹。但帝比卡種和波旁種先後被帶往新的國度,異國的氣候狀況導致自然基因突變的發生,而經栽培的新品種所表現出的特點大多令人欣慰。
羅布斯塔咖啡的故事大體相同,但直到1895年,這一物種才被正式歸入植物學分類體系(阿拉比卡種是1753 年)。羅布斯塔咖啡原產於西非,經爪哇島種植後傳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