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是雲南產的,這似乎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冷知識。事實上,雲南咖啡種植產量目前已經佔到我國總產量的90%以上。雲南咖啡產區主要分佈於地處北緯15°至北迴歸線之間的西部和南部,海拔在1000-2000米。受到獨特氣候多樣性的影響,雲南動植物微生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複雜多樣,土壤肥沃,加上高原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造就了形成雲南咖啡生長的獨特環境,對雲南咖啡的獨特品質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雲南雖然有上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並且在上世紀50年代,雲南咖啡就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但是這麼多年以來,雲南咖啡給當地咖農帶來的經濟效益,卻與咖啡的成色不成正比。
網絡上對於雲南咖啡被忽視的問題探究下來有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雲南咖啡品種比較單一,卡蒂姆(Catimor)是當地種植的主流咖啡品種,它帶有1/4的羅布斯塔血統,這種品種高產抗銹病,但是杯測風味不夠突出,缺乏莓果、花香類的豐富香氣;豆子密度不高,質地偏軟,如果烘不好,餘韻容易出現苦味。
其次,雲南咖啡只會鮮果銷售,缺乏加工能力,營銷過程更是短板,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幾十年來一直在為跨國資本做嫁衣。雲南普洱咖啡80%以上出口到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於是便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許多國外咖啡生豆收購商從雲南以低於國際咖啡的價格收購雲南咖啡,之後到國外加工、包裝、貼上洋標籤銷回中國,而許多國內商家則以高於雲南咖啡數倍的價格進口國內咖啡,就這樣雲南本土豆子成了大家熱衷的進口豆子。
內容目錄:
Toggle雲南咖啡的出路在哪
隨著近年來全球咖啡供過於求,雲南咖啡收購價一路猛跌。對於農民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賣的咖啡最終會被大城市加工成什麼味道。他們只知道收購價太低,但無奈咖啡是應季農產品,沒法長期保存,否則會全部爛在手裡,所以他們再心疼,也得虧本賤賣。所以很多雲南咖農考慮:還種不種咖啡了?很多人沒幾年就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農作物。而雲南的咖啡產業這麼多年以來之所以一直磕磕絆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種植的咖啡大多為卡蒂姆種類,這個品種雖然產量優勢十分突出,但是在自身風味上的劣勢卻同樣突出。因此一般只能用來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嚴重製約了雲南咖啡的發展方向,所以雲南咖啡應該種植更多出色的品種。
儘管雲南咖啡是全國產量最高的省份,但高產優質種植基地不多,本地產業以種植為主,相當數量基礎設施薄弱,出品質量不穩定,受此制約,雲南咖啡產業一直處於產業低端,處於低產低效的環境下,並且銷售出路都以速溶原料和意式濃縮拼配基底豆為主。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雲南豆都被視為廉價、低質的代名詞。所以雲南咖啡產業要想改變依附於國外品牌而存在的單一模式,爭奪咖啡市場的國際話語權,就必須要摸索出一套成體系的咖啡分級制度,做出轉變,解決知識和技術短缺的問題。走深加工的道路,才能影響國際咖啡期貨收購價,形成雲南自己的咖啡品牌。
給雲南咖啡一些時間
回歸現實,許多跟咖啡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咖農豆不懂杯測是什麼,甚至從來沒喝過自己種的咖啡。不過近年來有一些真正熱愛咖啡並懂咖啡的人,投入了這片咖啡森林。或許,雲南咖啡需要年輕人來找回它們的尊嚴和價值,如今許多年輕人正在嘗試新品種、新渠道。他們發現精品豆子,通過電商等途徑使本土咖啡豆走出深山,但是栽種新品種的時間戰線很長,成本極其高昂,所以請給雲南咖啡一些時間。雲南咖啡需要腳踏實地,豐富種植品種,提升豆子的品質和標準。
如今的雲南咖啡,儘管處理水平仍然參差不齊,但近年來參加雲南咖啡生豆大賽的豆子,精品率已經從50%提高到90%以上,向前跨了一大步。雲南咖啡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重新建立本土自信。近年來已經有許多新生代咖啡農,在為雲南注入新鮮血液,為雲南引入咖啡種植知識和加工技術。從1892年播下第一顆種子,至今有100多年了,從2015年半數咖啡都無法達到精品標準,到如今能在國內最高賽事裡拿獎,雲南咖啡從未像這幾年這麼引人注目。連鎖巨頭如星巴克、瑞幸,有容乃大等精品咖啡品牌,都紛紛把目光投向雲南。
而隨著雲南咖啡整體品質提升,許多品牌會繞過中間渠道到產地直採,咖農相對的收益相對以往已經有了改善。不過這僅僅是雲南咖啡的一小步,未來雲南咖啡需要抓住契機,抓緊時間不斷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繼續完善行業標準,從而把雲南咖啡做大做強。如今,雲南咖啡已然是中國最有潛力的咖啡產業,或許國人選擇咖啡品牌時,可以嘗試信任雲南本土咖啡,給雲南咖啡一點時間,給國產品牌一些力量。